1. 防散失:陸生動植物體表都有防水散失的構造;植物由根部吸收的水,由維管束導向莖、葉,由氣孔蒸散;氣孔多生於下表皮,也是防水分散失的策略。植物的莖上的樹皮、葉上有角質層,也都是防水分散失的結構。動物則有皮膚、鱗片等結構,防止水分散失。青蛙因皮膚不能防止水份散失,故只能失長在有水潮溼的地方。
2. 植物水分的平衡:植物由根部吸收來的水,經維管束輸送到莖和葉,除少部份供細胞生長所需外,大部經由氣孔蒸散。晚上氣孔關閉,減少蒸散作用,此時(晚間)如果士壤中的水分多,且環境潮溼,無法經由蒸散作用散失水分,水分會經由維管束送至葉緣或尖端處泌出。例如水稻。
3. 動物水分的平衡:動物經由四個途徑排出水分:排尿、排汗、排便及呼氣。由口進入、由尿排出(口入尿出),是水分調節的主要機制。動物由食物獲得水分,當血液中水少時,血液濃度增加,流經腦幹,讓人感到口渴;喝水後,血液濃度降低,不再感到口渴。當血液中有過多的水分,流經腎臟時,形成較多的尿液,排出體外。
課程錄影
課後問答:
1. 植物有哪些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?
2. 動物有哪些防止水分散失的結構?
3. 植物由根部吸收的水分,在夜間氣孔關閉下,如何排出體外?
4. 動物體內水分的來源?
5. 動物由何種途徑保持體內水分的平衡?
6. 動物最主要的水分調節機制是什麼?
7. 為何青蛙要住在有水的地方(例如池塘邊)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