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7月2日 星期三

1-2 形形色色的生物

知識結構圖: 
口語練習稿:
1. 差異:生物的個體差異很大,從大象、孔雀、鳥到微生物,甚至有小到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。環境的差異也很大,有潮濕、乾燥、炎熱和極冷的地方,但大部份的生物喜愛溫暖有水的地方;少部分生物生長在極冷的北極、極熱的沙漠或黑暗的洞穴中。
2. 適應:生物為了適應環境,發展出很多獨特的構造與功能,例如仙人掌葉成針狀,減少水的散失;同時肥大的莖用以儲水。毛顫苔和豬籠草等捕蟲植物,有特殊的構造用以捕捉昆蟲,消化以獲得含氮養分,使這些植物能生活在潮濕貧瘠的地區。
3. 植物:紅樹林的水筆仔,生長於北、西河口,該地區軟泥中缺氧,且鹽份高,不適於種子和幼苗的生長。水筆仔的苗留在母樹上,稱為「胎生苗」,成熟後,插入泥中生出根來,稱為「植株」;或隨潮水送到其他可以生長的地方。
4. 動物:蝙蝠在黑暗的洞穴中,視覺退化,用口發出聲波以測量與物體的距離;穿山甲皮膚特化成鱗片,危險時彎曲身體成球狀以保護自己;螢火虫發光作為求偶的訊號,或模仿其他螢火虫的發光方式,誘食其他螢火虫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